“可以鼓勵窮人消費,但是不能指望窮人消費。”
在去年,當受到疫情影響,第一波提前還貸潮來臨,放開信號卻依然遙遙無期的時候,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,這么下去我們會不會重演07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?
就算不重演,那么恒大暴雷在前,疫情封控在后,“高負債、高杠桿、高周轉”的房地產市場下行似乎也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。
那么當房地產下行,土地財政玩不下去了的時候,還有什么能夠接盤呢?
我想了很久,最后覺得還是要向發達國家靠攏,靠股市。當高端智能制造產業短期看不到成效的時候,可能唯有股市、全面牛市才能夠救房地產了。
當時的我甚至還在備忘錄上寫下了“趕緊賺錢,抄底A股”八個大字激勵自己。
最近一則消息震動了整個經濟圈,股票發行注冊改革工作正式啟動,全面注冊制時代即將來臨。
這是什么意思呢?簡單來說,最大的變化就是公司上市將慢慢從原來的審核制變為注冊制。
那么審核制和注冊制的區別是什么呢?
前者是:說你行你就行,說你不行你就不行,讓你靠前你就靠前,讓你靠后你就靠后排,具體為什么,告不告訴你,看我心情。
后者是只要達到標準就必須讓人家上。這就意味著公司上市的門檻將大幅度降低。
在以往,為什么阿里、騰訊、京東、美團這樣的互聯網企業要赴港上市?難道真的是瞧不上A股嗎?
當然不是,因為互聯網企業很難滿足A股上市的要求。
比如最簡單的一條,業績虧損的公司沒有資格在A股上市,而眾所周知的是,互聯網公司正是通過前期大量燒錢野蠻生長起來的企業,完完全全與A股絕緣。
而隨著全面注冊制時代來臨,情況可能就會出現一些細微變化了。
全面注冊制可能會帶來哪些影響,是重大利好嗎?
首先,全面注冊制對券商行業肯定是利好,尤其是投行業務(幫公司上市)出眾的大券商。
道理很簡單,淘金者不一定賺錢,但是旁邊賣鏟子的一定賺錢,投行就是專業賣鏟子和收租子的。
其次,對企業利好,尤其是原本不具備上市資格,但是現在符合全面注冊標準的企業。
道理也很簡單,因為企業的融資門檻變低了,只要上市就能融資。
最后,對于其他群體就不一定是利好了,比如散戶,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,股市是給企業的融資平臺,不是用來給散戶掙錢的。
說一句難聽一點的話,大部分普通散戶炒A股不是投資,而是消費。
而且不要忘了,上市就意味著從市場融資,是一種吸血行為,短期加速肯定會影響市場本身的健康發展。如果只是單單放寬上市制度,卻不完善退市制度,只進不退,那么再多的錢也是不夠眾多上市企業分的。
如此一來,好事反而容易變成壞事。
所以這就體現出退市制度的重要性了,每一個上市公司都是地方的寶貝,而GDP又是地方升職的判斷依據,退市的阻力一定會很大,但是該退市的一定要堅決退市。
當鋪開的攤子越來越大,某些部門就不要老是想著當家長,而是要學著去當裁判。
全面注冊制是一步大棋、妙棋、好棋
需要知道的是,全面注冊制可是已經喊了10年了,中間還銷聲匿跡了4年,為什么現在突然正式啟動了呢?
關注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,今年咱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刺激消費,通過消費復蘇來實現經濟復蘇。
但是在之前,這個刺激消費的方向可能有些偏差,現在才終于回歸正常軌道了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因為之前有人總是想著讓窮人去消費。
比如有專家建議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來買房,這顯然是大大地跑偏了方向。
記住一句話:提振經濟,可以鼓勵窮人消費,但是不能指望窮人消費。
這句話怎么理解呢?
用大白話來說就是,窮人本來就沒有幾個錢,即便有一點儲蓄那也是保命錢、救命錢,難道就憑專家上下嘴皮子一碰大家就把錢拿出來消費了嗎?
而且你別看銀行儲蓄存款幾十萬億,我敢說,這其中80%的錢都屬于20%的人,畢竟二八定律在很多場景都是非常適用的。
那么鼓勵消費應該從哪里去找消費者呢?自然是讓有錢人和企業(資本)去消費。
再記住一句話:有錢人才有消費意愿,企業(資本)才是消費大頭。
上市門檻降低之后,勢必會有大量企業上市,投資者也會緊跟入場。當企業融到資拿到錢了,就會做項目,創造大量工作崗位,一方面為當地帶來經濟效益,一方面給打工人發薪水,打工人有錢了才能還得起房貸,才會有意愿去消費,這樣才能實現經濟增長的正循環。
最后我想說的是,單從數據而言,目前樓市仍然是一個龐然大物,股市只是一個小蝦米。
股市每年僅為國家貢獻數千億的收入,而樓市,僅2023年的賣地收入就達到了8萬億人民幣,如果再加上房屋買賣相關稅費的話,那么這個收入應該在10萬億左右。
所以股市要完成“蛇吞象”、接棒樓市的重任的話,依然任重而道遠。
最后的最后,告誡大家,投資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,內容純屬個人思考,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。
咨詢電話:18511557866
關注微信